由于現代人生活節(jié)奏的加快,好多年輕人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實現自我拼搏中,忽視了對自身健康的關注,不能做到食飲有節(jié)、起居有常,更不能做到精神內守、恬淡虛無,因此造成的健康問題比比皆是。一旦健康出了問題,又過多地依賴于藥物治療。
在藥物治療中,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,一直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。近日,國家藥監(jiān)局發(fā)文提醒各位患者朋友,請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則,能用窄譜的不用廣譜的,能用低級的不用高級的,能用一種解決問題的不用兩種。同時注意,抗生素療效有周期,應在醫(yī)生指導下服夠必需的周期。
據悉,抗感染藥是指具有殺滅或抑制各種病原微生物作用的藥品,包括抗生素、合成抗菌藥、抗病毒藥等,臨床應用廣泛,是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(jiān)測的重點。其中,抗生素僅適用于由細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癥,而對由病毒引起的炎癥無效。
抗生素的常見不良反應,包括過敏反應、毒性反應、二重感染、耐藥性等。老年人、嬰幼兒、體弱者、腹部手術者及濫用抗生素者較易發(fā)生二重感染,一般較難控制,有很大的危險性。大多數細菌對抗生素可產生耐藥性,而抗生素濫用會導致耐藥菌株日益增多,影響疾病的治療。
據WHO的統(tǒng)計表明,全球有1/3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藥;藥源性疾病已成為我國兒童健康的嚴重隱患,我國每年新增加3萬多聾啞兒童,其中50%是因藥物的副作用所致,世界醫(yī)學界最具有代表性的雜志《美國醫(yī)學協會雜志》報告總結分析了39項研究工作后,發(fā)現每15個住院的病人中,就有1人曾經經歷過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,(需要住院或延長住院時間,甚至導致永久性殘疾或死亡)。藥物不良反應成為美國第三大死亡原因,僅僅排在癌癥和心臟病之后。
人體有大藥,何須外用毒
目前我國已經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,慢性病、老年病發(fā)病率逐年增高,國家每年的醫(yī)療支出不斷增加。非藥物療法,不但可以治療疾病,還可以預防老年病。非藥物療法以健康、綠色、環(huán)保的方式防病治病,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,為華夏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突出貢獻。
非藥物療法就是通過不吃藥不打針的方法去預防、治療疾病的方法。它在著重于臨床輔助“藥物”治療的同時,并采用綜合性的養(yǎng)生療法技術體系,從調節(jié)和恢復“神經——內分泌——免疫調節(jié)”入手,從根本上重建身心的整體平衡狀態(tài),完全改變人體應激反應模式、調節(jié)人體內分泌狀況、調動人體自身免疫力,進而通過全面改善人體氣血共振循環(huán)狀態(tài),整體提高人體的健康水平,達到根治心身疾病的目的!
大力發(fā)展非藥物療法利國利民。
第一、非藥物療法歷史悠久,優(yōu)勢突出。我國的非藥物療法已有兩千年歷史,伴隨前人不懈的努力,我國醫(yī)學形成了以經絡運行學說和應用實踐為基礎的完整治療體系,非藥物療法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部分。非藥物療法也可以與藥物療法配合使用。
第二、非藥物療法最明顯的優(yōu)勢特點在于:避免因使用藥物,特別是長期或不當使用藥物可能帶來的毒副作用。更避免或減少了產生藥源性疾病的可能性;另一方面由于調動了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,因而再次面對同類病源體時,免疫力能夠大大提高,可以達到長期預防的效果。
第三、《黃帝內經》講“上醫(yī)醫(yī)未病 ”所謂上醫(yī)就是不讓人得病,中醫(yī)的文化與養(yǎng)生方法,都是遵循“未病先防”這一需求。
平衡態(tài)非藥物療法
自成立以來,平衡態(tài)始終堅守在推廣普及非藥物療法的道路上,通過非藥物療法中的心理療法、行為療法、物理療法、自然療法、營養(yǎng)療法等五大療法為用戶提供健康服務。以會員服務管理中心宣傳重心,打造家庭立體健康管理分享大平臺,推廣普及非藥物療法,讓每一個家庭都有一個懂非藥物療法、懂立體健康的人,促進家庭成員健康,讓每一位家人都能活得精彩,活得出色,活得健康,活得有品味,共促非藥物療法進萬家,共享健康品質新生活!